无知者的自我记录

范畴论与境:K1策略

Jul 14, 2025

范畴论与境未完成的草稿中,我们奠定了一套框架。K1策略是使用该框架的一个尝试。

这篇文章是为了记录想法, 于仓促间写就,因而没有为阅读体验做过额外打磨,许多技术性的地方还没有像《范畴论与境》中那样给出贴近生活的例子,阅读节奏也比较凌乱。所以对于过于技术性的部分,如果读者感到困难,可以暂时跳过。

函子

由于本篇文章是快速记录,我们略过函子的定义。总而言之,一个从范畴C到D的函子把C中的对象映射到D中的对象,把C中的射态映射到D中的射态。并且保持单位元,而且射态的组合在映射前进行和在映射后进行没有差别。

K1形式

我们定义演化函子 和转换函子

这里的 是境,可以理解为在某一个特定的思想状态下那个特定的境,这个 是境的演化函子, 不一定是物理时间,只是某种 label,他可以是物理时间,也可以是某种心理时间或者其他的东西。如果是物理时间,那么可以理解为在某一个瞬间一个人的境。虽然 不一定是物理时间,在接下来我将会用“时刻”指代某一特定的。为了简便,在这里我们将其取离散值。

接下来,我们将定义一系列的转换函子,并以其引出数个的子范畴(境)。

首先,我们可以从中“抽取”出一些特定的境:

这是一个嵌入函子(inclusion),其中 是某一时刻主观语言结构的范畴,是 的子范畴。

我们还可以对不同的境做转换:

其中 是主观时刻 下的数学结构范畴。

类似地,可以定义:

我们还可以定义某种跨演化的境,例如说,我们可以构造一种“通用的”语言范畴:

其中 是语言范畴 的子范畴。数学部分类似地有:

K1策略:的某种稳定结构

接下来,我们做出一个猜想:在 函子的演化中,例如从演化 中,应该存在某种稳定结构(不知道是什么结构)被保持在每一个中,我们暂把其写作,并且这个结构具有某种不变性。也就是说,这种不变性在 中以某种方式是可以被识别出来的,因为保持他。虽然我们可能很难找到它。

倘若包含在上述演化中的某一个时刻所对应的是所有当中拥有对象最少的(或许这是人一生中的某一个极早时刻),那么这意味着这一稳定结构至多即是某个中的稳定结构,我们把在这种选择下的稳定结构写作。如果你认为这一时刻是某种首次出现的时刻,因此有可能独立于经验与感官印象,则你可以将这种稳定结构当中的这一部分认定为“先天”。进一步的,如果你认为表示了某种认知,那么假如能够证明这一稳定结构当中的一部分一旦缺失,则无法从中构建任何,则可以将这部分稳定结构称之为“认知结构”。由此,这意味着,在一些哲学框架下,这一稳定结构当中的一部分即有可能是“先天认知结构”1。倘若我们更加平凡的选取,不要求演化中包含这样特定的,我们则可以寻找到到更大的和不同的,其中则可能除了之外还有其他的(但可能与之相关的)稳定结构,在一些哲学框架下,这些稳定结构可以被认为是后天构建的认知框架。

进一步,在 的演化中也应该存在某种稳定结构,这种结构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限定语法规则”之类的东西。

我们已经知道,直接研究 以及 的演化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已经有了函子:

这样,我们就可以设想存在某种稳定结构 中稳定出现,同时存在某种结构 中保持稳定。通过 (或者某种其他的的函子,例如针对某句特定的话内省,当我们看到一句话时其导致我们内心的反应),我们就有可能可以建立一个结构之间的映射关系去至少部分的获取有关 的信息:

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过语言游戏研究语言演化中的稳定结构 ,来间接获得对 的认识,也就是明晰他在感受的范畴之中和其他感受的联系。我们的核心假设是至少有一部分重叠。

虽然在这里我们以语言游戏为例,在更好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数个不同的境,例如 等等进行这样的操作,那么通过他们的集合,我们将能够或许有机会进一步接近。事实上,如果我有两个能够以某种形式化的方法(在这里我们的选择是范畴论)去描述的境,并且我能够将其中的对象在两个境内进行转换,也就是存在某种或者,那么,我们之后将会论证,这样的必然需要途径而捕捉到一部分当中到稳定结构。也就是中必然存在某些“可被多种形式系统共同描述”的结构,因而这部分稳定结构必然可以用某种形式化的方法(在这里是范畴论)描述。

除了针对,我们也可以对其他的存在于中的某些结构做类似的研究。这也同时给出了为什么语言游戏作为哲学治疗是有效的,并且将其扩展到其他非语言的境中。

K1策略:知识的发生

本章节的目的,在于描述语言本身的结构,如何逼迫知识结构的形成。也就是说,某些语言形式似乎强制性地要求我们建立某种特定的“信念–证实”网络, 语言不是只是表达已知知识,而是一种知识验证框架,甚至反向促成了知识结构的构建。一些语句试图“拉出”一组态射,或者指出其断裂:语言行为(如对话、辩护、叙事)要求我们给出论证关系,于是我们开始构造知识结构本身。

接下来考虑,即某一时刻的知识结构。一个形象的理解是其中的对象为信念,射态为证实关系(注意证实关系是一种信念,即是我们认可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我们可以类似的构造相关的射态和。尤为重要的是,存在某种函子

即是某一些语句,可以对应某一存在于知识网络中的信念。因为这两个范畴都存在于中,因此函子本身作为高阶射态也可以存在于中(因为境是塔式结构)。幸运的是,这一函子对于许多人来说恰好确实存在。我们可以通过自省来验证该函子的存在:当我们阅读某句话时,是否能够感受到思想内关于这句话所描述信念的存在,并且确认这一信念在知识网络中的位置:他会令自己联想到哪些其他的信念。

接下来,我们考虑如下过程,通过玩语言游戏,我们构造了在中的新语句。我们马上可以自省以使用将该语句映射为一信念,并在接下来的时刻(之前)尝试构建知识网络。我们注意到,类似于有其内部的某种稳定结构,这一稳定结构可以由的演化中识别。而“将该语句映射为一信念并尝试构建知识网络”就是知识范畴的演化过程。根据是否能保持这一特定的稳定结构,所对应的信念将被接受或者拒绝,两种情况都将导致演化为,并且他可能等同或者不等同于(也就是说,即便拒绝,演化后的知识网络不包含所对应的信念,这一演化过程也可能对知识网络产生扰动)。当对应的信念成为的对象时,知识就发生了。

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地方有可能会使用到中的稳定结构。首先,函子有可能是通过函子构建的,例如:

由此在的过程中,由于上一章节的原因,使用(途经/穿过)了中的。或者,函子需要通过的演化来生成新的信念感受,然后尝试将其加入知识网络,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定义为

这里使用表示函子的组合以防止歧义。用另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说:

此时应当将认为是某种特定的开始于时刻的内省过程,并且此处的限制(restriction,可以理解为“子函子”:)。不论采用哪种记号,都在中都有演化过程,其中可以识别出。其次,的演化,遵照上一章节的描述,其内部的特定稳定结构应当可以构成同的函子。

最后,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玩语言游戏明晰

策略K1:自然变换

我们接下里考虑观察到的他人、语言、数学等对感受到影响。接下来,我将先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然后根据在K1形式中的定义进行解释。我们以数学为例,考虑以下两条路径从

其中是某种在数学范畴内的演化。注意到这不立刻意味着的限制。

我们可以猜测,存在自然变换:

它意味着,对于每一个公式,都存在一个射态

使得对于任何中的射态

我们接下来遵照K1形式给出的定义对这两个公式进行解读。

我们首先理解什么是

为了方便理解,让我们使用一个公式的例子:“1+1”“1+1=2”。

注意到,由于中的射态,因此它是一种体验。也就是说我们有机会能够通过内省去获得他:

  • 左边(domain)描述当我们看到“1+1”后我们对其进行思考后得到的体验
  • 右边(codomain)描述"1+1"遵照数学规律演化为"1+1=2",我们看到了"1+1=2"后的体验

也就是说, 是一种在体验中,我们看到 “1+1” 后对其进行思考后所产生的那种感受,与我们看到 “1+1=2” 时所感到的那种感受之间的链接感受。它就像是我们做完一道数学题后,对照参考答案时所经历的那种“确认过程”的体验。我们可以将 理解为:通过数学结构对思考进行确认的过程,其对应的感受。

特殊地,当 是单位元时,意味着我们对 “1+1” 的思考结果所带来的感受,与我们直接看到 “1+1=2” 时的感受完全一致,不需要经过任何额外思考来完成确认。就像是我们对照答案时,一眼就意识到自己的解答与参考答案完全一致,不需要任何过程就直接意识到自己脑海当中的推导是对的的那种感觉。是那种无需中介、直接闭合的“直接确认感”。我们可以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对对掌握。

接下来,我们理解自然性条件。

我们可以认为为某种联系的数学关系(例如由可以推出),则总的来说

  • 描述这种数学关系在数学规律中演化,然后被人看到的那个感觉
  • 描述这种数学关系被人看到,然后在人的感受中被演化之后的那个感觉
  • 描述用数学确认一个公式的过程体验,这个公式和公式之间的数学关系是

为了获得更加直觉的理解,让我们使用两个常见的特例来理解这一公式。首先取为某个固定的可逆的(充分必要的)推导关系,也就是说他在函子的演化下不变(即我们不使用数学规律把他变为另一种形式)。此时关于这样的的自然性条件可以化简为

其中 (即 中的嵌入),以及 (即 中的嵌入)。

如果,则

此时可以证明都必须为单位元。这意味着,如果在数学上可以通过某种数学关系相互推导(可逆),并且你能稳定的在脑海中重现这种推导过程()。那么如果你已经掌握了,则掌握(即获得对的直接确认感)就需要是

  1. 你把按照你脑海当中的推导过程推导为
  2. 无需过程就意识到是对的,
  3. 然后由重新推出的过程。

如果我无法通过这一过程获取对的直接确认感,则自然性条件不满足。注意到,最后一步由重新推出的过程是必要的。因为我们可能会偶然地从不理解的结构推出一个简单结果,但却无法从该结果返回推理出原结构的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并不会感觉我们真正“掌握”了 ,因为我们无法从已知结构自然地产生出对它的确认体验。

接下来,如果为某个固定的不可逆的(即充分但不必要的)推导关系,此时自然性条件为

注意此时不一定是单位元。如果,则

即要求如下两个整体感受相同或者以某公式的感受按如下路径进行推演后的结果

  • 在等式左边描述成功数学确认后,能够在脑海内使用推到过程从推出
  • 在等式右边能够在脑海内使用推导过程从推出后成功对使用数学进行确认,

我们打一个生活中的比方,想象一个游戏,游戏只有两个选项,选择一项为正确,另一项为错误。如果为游戏攻略中的指南,而为具体在游戏中的正确操作。如果我能稳定的从指南中描述的游戏玩法推断出具体操作,则

  • 我在玩游戏前游戏攻略确认了玩法,然后在玩的时候从玩法规则在脑内正确的推演了我现在具体要怎么操作
  • 我没有看看游戏攻略确认玩法,直接用印象中的玩法在脑内推演我现在的操作,然后我通过游戏的结果进行确认我的操作 这两个不同路径能够稳定地达到同样的效果,即是我正确操作并通过了游戏。如果我记错了游戏玩法,那么前者能够通过游戏,而后者则不能;如果游戏在发布攻略后修改了游戏玩法,则前者不能通过游戏,而后者则有可能通过。也就是说,自然性条件可以理解为要求某个范畴的演化和内部感受的演化的一致性:即是说,自然性要求“你以为这个游戏怎么玩”和“这个游戏实际上怎么玩”这两者之间相互契合,这一契合通过对操作结果(作为现象)的确认是否成立,即是否存在,达成。

最后,当下有变换时,类似上面的描述,可以理解为这一变换必须要和我们在脑海中设想的他的变换兼容。

当我们把这一框架使用在语言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经典问题的描述性解答:对于语言来说,是结构先于意义,还是意义先于结构?如果我们认为句子的意义是某一段语言所引发的心理过程,那么我们现在知道,结构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自然变换:一句话能够被理解,他必须能够在心理过程的演化和结构的演化中达成如上所述的这种一致性感受,一种对齐。

  •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只能改变一个句子的句法结构,那么这个句子要被理解,他必须要“回应”某种给定的心理过程;
  • 从心理的角度来说,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只能尝试改变自身的心理状态,那么要能读懂一个给定的句子,我们也必须要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去“回应”这个句子的结构。

进一步的,我们现在可以做出如下猜测:当你看到一个东西,并且认为你懂这个东西,这意味着这个东西的结构演化与你自身的经验演化之间确立了一个自然变换。形象的说,当你看到“猫跳上了桌子”这句话。这句话在语言中的构造有着固定的演化结构(例如遵照主谓宾的构造方法),而你在逐字阅读这句话的过程(也就是句子演化逐步展开),你在你的脑海中也模拟了这个动作,在脑中看到猫移动、跃起、落到桌上。当这两个演化结构对齐时,你就感到你理解了这句话,而你脑海中的这个过程就被认为是这句话所表达的意义。而当我们无法构建这种自然变换时,例如,当你看到“你有这么高速运转的机械进入中国,记住我给出的原理”,而无法在脑海完成某个对应的的心理过程以同这句话对齐时,你就无法获得“我懂了”的这个感受。

另一方面,如果你通过网络搜索理解了这句话的发生场景,作为meme的意义,当你再次阅读这句话时,虽然你无法从语法的角度理解他,但是你却能够从网络文化的角度获得“我懂了”的感受。这是因为在文化的范畴上这句话的展开(例如他的使用背景、传播方式、引用逻辑)能够以某种对齐的方式在你的心理过程中展开,由此构建了某种代表一致性的感受

也就是说,“我懂了”并不是对某句话本身的“本体性确认”,而是对所代表的一致性的那种“体验确认”。当我看到一个东西,我是否理解他,取决于这个东西在我的经验结构中是否能被嵌入到某个已理解的结构系统中,并与这个东西的演化之间获得的感受以建立自然变换。

K1策略:某种稳定结构

最后,让我们考虑的子范畴中的稳定结构。

考虑某一个中的子范畴,这一子范畴在演化下将保有某种稳定结构,如同先前所叙述的。我们现在假设这一稳定结构是某种子范畴,即中每个范畴的子范畴。数学上我们有许多手段去寻找,例如寻找不变子范畴,要求或者上的作用是恒等或自然等价。在这里我们使用极限(limit)或余极限(colimit)做尝试。

Todo: 这一章节的核心意图是论证在某些假设下,可以推导出《范畴论与境》A1策略中给出的形而上概念作为范性质的定义,(注意到,K1策略并没有使用塔式构造,也没有使用形而上作为范性质的定义。)。也就是说,形而上概念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他形成了体验中的某些稳定结构,并且这些稳定结构作为子范畴当中具有某一种范性质,而这一范性质就是我们所以为的那种“本质”,一种“实体”的感觉。进一步的,在这样明晰了形而上的具体结构后,我们可以论证为什么有的体验能够被形而上,而有一些则不行或者较为困难,也就是到底哪些是有效的子范畴(例如我们如何和为什么能从中构造)。我们这里可以用笔作为例子,描述我们见到的笔的现象如何聚合为一种“笔”的“物理实体”,然后再如何由诸多的具体的“笔”构成理想的“笔”的概念。进一步的,在最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哲学实验去经验性的验证起点的假设。同样的,这也可以用于明晰概念如何通过境的演化而产生,迁移,和整合。

这或许也是寻找的一种方法,当子范畴被选定为整个:极限的泛性质是说:对于任何其他范畴X,如果X也有到这个演化链中每个范畴的函子,并且这些函子与演化函子相容,那么存在唯一的函子从X到极限范畴。

最后,还可以寻找一种定义方法定义“张力”。张力是指的某种无法确定唯一终对象的状态。这一察觉来源于语言的使用当中,存在一些逻辑和结构使得一句话“说完了”,不论是在文法上还是在表达上。例如说,当论证完成,逻辑达成闭环时,就意味着论证的终止;当我们诉说完对一个事情的抱怨,不再有任何更多的抱怨以抱怨时,就意味着某些话说完了。与之对应的是一种“完满的感觉”。也就是说,存在一种东西,这个东西是所有语言中的子范畴的终对象的对象。我们可以使用内省作为函子回到,于是这意味着当一个形而上指向这一终对象时,我们就感到这一形而上完满、一致和结束,我们把这种感受写作。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些感受无法被联想到一个范性质时,例如有多个潜在的范性质可能,但是没有完全满足范性质的条件,我们就无法取得。就像是我们被几个不同的逻辑或者价值观卡住而无法做出决定一样(比如说“救对象还是救爸妈”)。

因为语言的范畴的演化是不断说完话的过程,那么感受的演化也就至少一部分是不断“企图获取”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用“目的”这一框架来描述这一过程,那么在这种意味上,我们为什么要不断、继续的讨论哲学,正是因为在一些哲学的领域我们无法找到或者构建一个范性质以获取。这也是哲学治疗为什么有效的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小孩子的通常比成年人的要小,因此小孩通常容易在中获取和构建连接到的感受,因而小孩更容易取得完满的感受。当小孩长大,中的内容越来越多,射态越来越复杂,就有可能有更少比例的感受指向,因而较难取得完满的感受,也就是也就是张力。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他能够理清思绪或者寻找到某中框架使得大部分感受指向,那么他就又获得了取回的能力,甚至能够主动的整理和构建自己的感受以主动的获取

注意到,我们在这里依旧是描述性的。人是否应当不断的获取,抑或是人应当怎么看待是否意味着某种人的意义,未获取的状态是否具有价值,是否我们应该去避免获取,我们在这里并未做出像这样本体论或者价值论的判断。

关于我还有另一点猜想,那就是可能来源于人对边界的识别,也就是说,在《后形而上学》当中,人所具有的那种分与和的能力,能够把视觉信息中把近似的红色的东西归于一块,认为这是一个东西,和周围的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的那个能力。在生理上,可以认为这个能力部分来源于人感官的不精确性(合),在思想上,可以认为这个能力来源于人归纳抽象的能力。也就是说,追求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对恒常性的追求。

这也回答了美诺悖论:如果我不知道要学什么,那我怎么学?如果我知道了,为什么还要学?现在我们知道,如果我们无法取得感受,那么我们就会觉得我不完全理解一件事情。这可能是网络中存在空洞导致路径缺失,或者是因为网络存在张力: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组织网络以获得范性质。那么这时我们就知道了“我不知道”在这个结构中可能存在的某个东西或者某个统一的构造有效子范畴的方式。这就是“我要学的那个东西”,但是她不是我已经学会的东西。当通过整理射态,这一网络中形成了某个泛性质、或者当我们取得新的概念补完路径,获取了,那么我们就觉得我们学会了我们之前想学的那个东西。

进一步的,如果我们能够定义张力,那么我们或许可以由此定义潜在。

%% 如果有一个A范畴,这个范畴A里有一个终对象。如果有一个范畴B,并且函子F:A->B。函子本身的性质能够保证A的终对象依旧在B中室终对象或者始对象么?如果不能,F需要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才可以保证这一点? 一般地: 如果 是右伴随函子,那么 会保所有极限(包括终对象); 如果 是左伴随函子,则它保所有余极限(包括始对象)。 %%

K1策略

我们在这里概括K1策略尝试中所构建的几个方法论

  1. 利用转换函子,我们可以将具有良好形式化范畴中的一些结构映射到其他较难研究的范畴中,通过研究前者探索后者当中的某些结构。这是事实上是大部分哲学研究,例如语言游戏,已经在使用的方法,我们现在给这一方法提供了一种结构表达与描述性解释。
  2. 根据K1形式中给定的定义,我们可以对范畴论得到的数学结果进行解读,其解读结果可能是一些哲学论断。
  3. 如果有某一存在于中的对象或者射态(例如前叙的),则它是一种体验。并且我们有可能有机会能够通过内省去获得他。进一步的,我们能够通过构建恰当符合结构的例子去唤醒读者的某一种特定的体验。一旦这一例子得以可重复的在不同读者中确立,那么我们等同于进行了一场“哲学实验”,并得以在实践中对相关的哲学论断进行一定程度的验证。需要强调,我们不需要本体论的验证不同的人获得了“同一”体验(例如Qualia),只需要他们他们具有相同的结构性位置。
  4. 更进一步的,如果我们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不同的人群,我们或许可以获取跨人群、时间、文化的体验差异和共性。例如,倘若有某一体验能够在成年人中被稳定的唤醒,而在儿童中却较为困难,这或许揭示了某种认知结构的发展机制。倘若有某一体验能够在有神论者中被稳定唤醒,而在无神论者中却较为困难,(或者我们无法找到具有显著性的像这样例子),这或许揭示了宗教体验和理解如何构建认知结构。也就是说,部分哲学问题可以被重新表达为“哪些结构在什么人群中可被诱发”,以及“为什么有些结构在某些人群中无法形成”。哲学结构如果在经验中有稳定呈现,就可以通过实践的心理手段作为验证机制进行经验性验证2。在最好的情况下,某一哲学论断对应的范畴论命题可以由在中的某些对象和射态的存在性推出,并且可以通过设计实验,验证这些感受可以通过符合特定结构的思想实验、文学、音乐、画面、影像、互动游戏等方式进行稳定的唤醒,并且被唤醒的体验处于预计的结构上的位置,由此获得这一哲学论断的经验性验证。

最后,我想要强调,本文所得出的结论是描述性的。例如说,我只是描述性的指出可能存在形如这样的稳定结构和其所处的结构性位置,但是他的本体论地位,是否等同于许多哲学框架中的“先天认知结构”,本文并未得出结论。

但是,一旦我们用结构描述出某些认知结构与经验形态,我们就获得了与之相关的那些引导体验、激发理解、构造认知路径的能力。我们不仅仅可以在实践中对他们进行验证和使用,我们还可以利用他们进行推演和衍生,并在实践中确立新的感受和构建新的结构。

写在最后

我想要在最后对在方法论中作为“哲学实验”的核心过程做出一些解释:通过构造特定的结构以唤起相应的体验,以此来查明这一体验所处的结构性位置,并最终将这一结论实践和延展,并以此稳定的唤醒和构造体验。这一过程并不仅仅局限于在本文的框架中使用范畴论来描述结构。事实上,诗歌、文学、艺术、音乐、建筑、游戏、烹饪、旅游、meme等等活动都在不断的进行这一过程,使用各自不同的“语言”以描述结构,只是我们在这里使用了范畴论作为这一工具,一个脚手架,但“哲学实验”的实践是广泛的,并且我们可以观察到他广泛的存在于基本的人类活动之中,我们不断的进行境的构建、体验和演化。一个基本的例子:母亲哄孩子睡觉需要设计声音和节奏的结构以构建某种境来唤醒睡意。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You have already made the choice. You are here to try to understand why and how you made it”,我们常常已经选择和构建了产生特定感受和体验的境,我们只是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例如忘记了境是何时或怎么被构建的)我们会最终得到这一体验。如果想要明晰我们对生活、自身、和周遭的困惑,我们可以有察觉的注意到这一点,并尝试理解其内部过程,理清这一切是如何发生。我在这里使用的范畴论仅仅是工具的一种,我们已经有许多现成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达成这一点,并且各有所长。

最后,不论读者是否阅读过,我都邀请读者带着对境的理解再次重新阅读我在2022年写的《[[形而上学后的目的:诗意]]》。这篇文章即是“境”的概念被我第一次提出的时候。

一些额外猜想

基于本文的猜想,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能够给定一组和与其兼容的现象集,那么我们就可以以他为约束生成和其演化。即是任何加入的对象和射态所导致的的演化都必须保证的稳定存在,同兼容。这意味着,根据的不同,我们可以或许可以构造出,至少是现象上来说,具有认知结构的不同实体。一个可能的候选是以某种Homotopy Type Theory的框架作为

Footnotes

  1. 注意到,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时就已经有,我们不知道是否在之前就已经存在。进一步的,因为中已经有现象,因此当中也可能有现象。换而言之,我们有几种理解先天认知结构的方法。我们这里列出几种,一种是先天认知结构是一种存在于任何现象之前的东西共同决定了;另一种是现象的可能形式是由先天认知结构所决定的,即决定了再产生;还有一种是我们认为先天认知结构就是现象的形式,那么当中就已经包含了先天认知结构。如此等等。注意到,不在之中,而是我们所能探索的边界,因此我们无法对进行探查。不论如何理解,这些看法只是对对本体论位置进行确认,我们事实上能查明的最小稳定结构就是

  2. 注意到,这是一个关于经验的分析判断:如果一个东西在经验中有稳定呈现,就可以进行经验性验证。

Copyright © 2025 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