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者的自我记录》系列是一组试图从第一人称出发、以经验与反思为根基、在缺乏系统哲学训练的前提下展开的思想探索。作者以“现象”为起点,重新审视“我”的界限、认知的基础、概念的生成与结构的形成,并逐步发展出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与继承。在对传统形而上学及其陷入虚无主义的逻辑展开反思之后,系列提出“后形而上学”的立场——一种承认形而上构造之人为性与实践性、并以“理想与现象的重叠”为核心的哲学方向。同时,作者引入“境”这一结构性概念,借助范畴论的形式语言,试图描绘经验的组织方式与思想的演化路径。系列文字并非成熟体系的呈现,而是一次未完成、持续中的问题化过程。
Jul 21, 2025
这里记录着作者关于诗意和境的一些零散想法,将会随着作者的想法随时更新,新的想法将会被添加到结尾。
Jul 14, 2025
本文是为了完成《范畴论与境》草稿的一次尝试,主要引入了两类函子 T 与 F,分别对应境的演化过程与不同境之间的转化。文中进一步引入语言范畴与知识范畴,作为演化中的境的子范畴,并以T和F明确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文章提出,在境的演化中可能存在某种保持不变的稳定结构,其中一部分在某些哲学框架下可被理解为“先天认知结构”。我们可以在语言或数学范畴中寻找各自的稳定结构,并通过转换函子将其映射至演化的境,由此或许能间接接近或识别演化中的境的稳定结构。本文使用这一框架,通过语言与知识范畴之间的函子描述了语言如何促成知识的生成。最后,本文使用自然变换分析了语言和数学对人的体验的影响。整体而言,K1策略构建了四个方法论:利用函子在形式化范畴与境之间建立结构映射以探索境的结构;通过范畴论推演得出结果可以被解读为哲学论断;通过构造例子唤醒特定体验以进行"哲学实验";以及通过跨人群比较研究认知结构的发展与文化差异。作者强调,使用范畴论只是对感受和结构探索的一种工具和脚手架,许多其他的领域也可以也已经在以类似的方式工作。
Dec 13, 2022
本文尝试以范畴论为工具,构建一种描述思想、感受与形而上结构的形式系统,并引入“境”作为对现象结构化的统一表示。文章首先论证为何范畴论适合作为思想研究的语言:人类无法脱离外在结构对内在本质进行理解,而思想本身亦可视为一种结构。继而引入塔式构造与元阶概念,以形式地捕捉结构层级之间的关系,并定义“联想”为范畴中的态射,进一步将“形而上”刻画为某子范畴中的泛性质。在此框架下,“意义”与“本质”不再是实体性的存在,而是某种被感知到的抽象结构。文章在后续部分通过“忒修斯之船”“道德仁义礼”等案例,展示了不同形而上系统如何通过不同构造路径生成;同时,也指出“境”的演化依赖于函子的概念,提示“思想的演化”可以被形式地理解为结构间的映射过程。本文最终将前形而上学纳入该结构系统之中,并为实践与交互性研究提供了形式化起点。
Nov 26, 2022
本文是一篇自我哲学的回顾与宣言,试图回答“我为何思考”这一命题。作者以童年时期对“终极实在”与“道德”本质的疑问为起点,逐步展开对存在、逻辑、价值与虚无主义等问题的持续反思。文章通过对个体经验与现象世界的剖析,强调“我的哲学”并非学科意义上的哲学体系,而是作者在现实中对自我、世界与非理性的不断追问与回应。在虚无的废墟中,作者重新确立了思考的方向:以“此在”为立足点,追求对人性的理解,并期望建立一种“顺应人性、超越人性”的教育方式——“对人性教育”。文章最终表达了一个核心意图:思考的目的并非抽象地寻求真理,而是为了作为个体的“我”自身,为了理解、实践、超越和活下去。
Jul 2, 2022
本文探讨在否定终极实在与本质意义之后,人类如何重新理解“目的”与“意义”。作者指出,尽管意义并无本质性基础,但作为体验的结晶与感受的涌动,意义依然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些体验发生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作者将其称为“梦境”,并将梦境分为沉醉的与清醒的两种:前者指人未察觉其建构性的信仰与信念,后者则是自觉地进入、体验并投入的“诗意”之境。在后形而上学的视野下,意义不再依赖形而上的本体论支持,而是作为一种由感受生成的、不可回避的事实被承认。面对这一现实,作者主张以清醒而诗意的态度回应感受和意义的召唤,使人在失去终极依托后,仍能以自主的方式建构意义并投身生活。
Oct 12, 2021
本文提出“后形而上学”的概念,试图在传统形而上学崩解后的语境中,为意义与实践的建构提供新方向。作者指出,传统形而上学实则起源于经验现象之上的抽象与归纳,但随着抽象的层层演绎,现象被遗忘,形而上结构反而获得了先验性的解释权,最终导致虚无主义的出现。后形而上学则主张以现象为核心,承认所有形而上皆为建构性的解释,并进一步指出理性本身是工具性的,其目标往往来自非理性的实践冲动。在这一视角下,思考的关键不再是探寻终极实在,而是理解理想如何在现象中获得具体展开,即通过“理想与现实的重叠”实现有意义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