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是一种自由的写作形式。它不追求严密论证,也不依赖文献体系,而是在思维的即时流动中展开个人化的探索。内容常带有即兴与联想色彩,强调开放性而非结论,更接近问题的生成而非回答的完成。形式松散,思路自由,是对某些尚未固定的想法的一种尝试性表达。
Jun 5, 2025
本文探讨了荒谬主义的核心问题,认为荒谬感源于"问错了问题"——即向外部宇宙寻求本应由内在产生的意义。通过分析西西弗斯神话和日常生活中的两个例子(上班族的困境与养猫的日常),作者指出:荒谬产生于向外寻求意义而不得的错位感。在上班的例子中,这种错位表现为异化;而在养猫的日常中,尽管其繁琐劳累本质上与推石无异,却从不引发荒谬感,因为养猫本身就是内生的意义——"只是因为我们想养猫"。作者认为,即便是加缪所说的"反抗荒谬"也是一种内在意义的生成。真正的问题不是如何面对荒谬,而是认识到在正确的生活形式中,荒谬从未存在过。
Jun 2, 2025
本文从作者高中时期的哲学思考出发,探讨了"存在作为过程"这一命题在理解预训练语言模型中的应用。文章首先回顾了一个认识论模型: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源于观察过程本身,而非主客体——在认知结构中,客观世界和主观自我都是"可剔除的",唯一决定性的是两者之间的过程。将这一视角应用于语言模型,作者指出模型的智能并不存在于用户或模型参数中,而是存在于对话的动态过程中,即"过程即是存在"。然而,语言模型面临着根本性的"过程错位":训练语料产生于人类的存在过程,运行时存在于对话生成过程,而使用时又被期待作为工具过程——这三种过程的不兼容的一大结果便是幻觉问题。文章最后指出,我们对智能的感知本身就依赖于动态过程——在静态系统中,我们永远无法察觉智能的存在,只能察觉其潜能。这一结论反过来支持了最初的论点:存在,特别是智能的存在,本质上是一种过程性现象。
Jan 30, 2021
本文试图从哲学与物理的类比视角出发,对“集体利益”这一概念进行初步探讨。文章指出,尽管集体利益在字面上可能被还原为多数人的个人利益之和,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它作为一种有效现象是可以被合理定义和认识的,正如物理学中宏观现象可从微观行为中“重整化”地涌现一样。通过类比水分子的微观运动与海洋波动的宏观模式,作者指出:尽管个体是基础,宏观的“集体”同样具有独立的可观测属性。文中进一步讨论了法律等制度性结构如何以作用于个体的方式影响宏观的集体行为,并提出抽象概念本身可能也是重整化的结果。作者强调,宏观层面虽无法脱离微观个体,但仍可作为一种连续谱系中的现象而被理解,从而为集体利益的讨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Jul 7, 2020
本文基于对网络游戏《最终幻想14》中“狩猎怪”机制的观察,梳理了在完全缺乏正式法律、制度与强制执行机制的虚拟环境中,玩家群体如何自发生成“所有权”结构、规则体系与事实上的“权力组织”。通过对触发机制、击杀奖励、玩家间默契与“触发组”行为模式的详细描述,本文展示了虚拟空间中劳动、时间投入与资源稀缺如何促使私有制观念自然生长。同时也指出该系统下的“垄断—福利—秩序”的三角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协作与秩序的合法性张力。文章旨在为“权利如何从实践中自然形成”提供一个具象案例,也为现实中对制度、所有权与治理的讨论提供了一个另类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