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8, 2025
We propose a modular, on-device AI assistant architecture that views the process of retrieving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performing appropriate actions as a nested relevant sorting task. In this system, each app precomputes embeddings locally, enabling the AI assistant to orchestrate app-level searches by progressively refining the search from a system-wide view to relevant app-level databases. This approach allows the AI assistant to aggregate only the most relevant results while maintaining strict data isolation to preserve user privacy. By decentralizing data processing and minimizing real-time interactions, it ensures low-latency, user-controlled data access while effectively managing fragmented information across multiple apps.
Dec 13, 2022
本文尝试以范畴论为工具,构建一种描述思想、感受与形而上结构的形式系统,并引入“境”作为对现象结构化的统一表示。文章首先论证为何范畴论适合作为思想研究的语言:人类无法脱离外在结构对内在本质进行理解,而思想本身亦可视为一种结构。继而引入塔式构造与元阶概念,以形式地捕捉结构层级之间的关系,并定义“联想”为范畴中的态射,进一步将“形而上”刻画为某子范畴中的泛性质。在此框架下,“意义”与“本质”不再是实体性的存在,而是某种被感知到的抽象结构。文章在后续部分通过“忒修斯之船”“道德仁义礼”等案例,展示了不同形而上系统如何通过不同构造路径生成;同时,也指出“境”的演化依赖于函子的概念,提示“思想的演化”可以被形式地理解为结构间的映射过程。本文最终将前形而上学纳入该结构系统之中,并为实践与交互性研究提供了形式化起点。
Nov 26, 2022
本文是一篇自我哲学的回顾与宣言,试图回答“我为何思考”这一命题。作者以童年时期对“终极实在”与“道德”本质的疑问为起点,逐步展开对存在、逻辑、价值与虚无主义等问题的持续反思。文章通过对个体经验与现象世界的剖析,强调“我的哲学”并非学科意义上的哲学体系,而是作者在现实中对自我、世界与非理性的不断追问与回应。在虚无的废墟中,作者重新确立了思考的方向:以“此在”为立足点,追求对人性的理解,并期望建立一种“顺应人性、超越人性”的教育方式——“对人性教育”。文章最终表达了一个核心意图:思考的目的并非抽象地寻求真理,而是为了作为个体的“我”自身,为了理解、实践、超越和活下去。
Jul 2, 2022
本文探讨在否定终极实在与本质意义之后,人类如何重新理解“目的”与“意义”。作者指出,尽管意义并无本质性基础,但作为体验的结晶与感受的涌动,意义依然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些体验发生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作者将其称为“梦境”,并将梦境分为沉醉的与清醒的两种:前者指人未察觉其建构性的信仰与信念,后者则是自觉地进入、体验并投入的“诗意”之境。在后形而上学的视野下,意义不再依赖形而上的本体论支持,而是作为一种由感受生成的、不可回避的事实被承认。面对这一现实,作者主张以清醒而诗意的态度回应感受和意义的召唤,使人在失去终极依托后,仍能以自主的方式建构意义并投身生活。
Oct 12, 2021
本文提出“后形而上学”的概念,试图在传统形而上学崩解后的语境中,为意义与实践的建构提供新方向。作者指出,传统形而上学实则起源于经验现象之上的抽象与归纳,但随着抽象的层层演绎,现象被遗忘,形而上结构反而获得了先验性的解释权,最终导致虚无主义的出现。后形而上学则主张以现象为核心,承认所有形而上皆为建构性的解释,并进一步指出理性本身是工具性的,其目标往往来自非理性的实践冲动。在这一视角下,思考的关键不再是探寻终极实在,而是理解理想如何在现象中获得具体展开,即通过“理想与现实的重叠”实现有意义的实践。
Jan 30, 2021
本文试图从哲学与物理的类比视角出发,对“集体利益”这一概念进行初步探讨。文章指出,尽管集体利益在字面上可能被还原为多数人的个人利益之和,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它作为一种有效现象是可以被合理定义和认识的,正如物理学中宏观现象可从微观行为中“重整化”地涌现一样。通过类比水分子的微观运动与海洋波动的宏观模式,作者指出:尽管个体是基础,宏观的“集体”同样具有独立的可观测属性。文中进一步讨论了法律等制度性结构如何以作用于个体的方式影响宏观的集体行为,并提出抽象概念本身可能也是重整化的结果。作者强调,宏观层面虽无法脱离微观个体,但仍可作为一种连续谱系中的现象而被理解,从而为集体利益的讨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Oct 26, 2020
文章以回忆高中时对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关系的看法为引子,最终引出对“记录”这一主题的思考。作者发现,许多曾经清晰的想法如今已变得模糊,因此认识到记录思想的重要性。尽管对记录的质量有所顾虑,但作者提出“Any Record is Good Record”,即任何形式的记录都具有其意义,并能为未来提供宝贵的参考。缺乏质量本身也是当下的一种见证,唯有不断进行记录并接受不足,才能在未来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完善。
Jul 7, 2020
本文基于对网络游戏《最终幻想14》中“狩猎怪”机制的观察,梳理了在完全缺乏正式法律、制度与强制执行机制的虚拟环境中,玩家群体如何自发生成“所有权”结构、规则体系与事实上的“权力组织”。通过对触发机制、击杀奖励、玩家间默契与“触发组”行为模式的详细描述,本文展示了虚拟空间中劳动、时间投入与资源稀缺如何促使私有制观念自然生长。同时也指出该系统下的“垄断—福利—秩序”的三角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协作与秩序的合法性张力。文章旨在为“权利如何从实践中自然形成”提供一个具象案例,也为现实中对制度、所有权与治理的讨论提供了一个另类镜像。
Jun 20, 2019
本文围绕作者对写作的反思展开,从回顾旧作引发的感慨出发,探讨了写作是否需要练习、应如何练习与学习,并初步分析了不同类型文章所需的语言技巧。作者提出,写作不仅仅是练习的问题,更关乎正确方法的学习和反思的持续过程。文章进一步将写作类型划分为论述类、记叙类、雄辩类与情感抒发类,并分析了它们在语言层面上的不同需求,诸如词汇、句法、节奏与结构等。作者最终强调,通过不断的练习、反思与总结,期望逐步提升自身对语言与写作的掌握。
Copyright © 2025 阿哲 保留所有权利。
联系阿哲